第四百九十二章 但有一疑,直当赝品(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早期乾隆青花模仿的还是雍正,康熙一路,但是胎质没有康熙青花坚硬致密,也没有雍正青花均匀细腻,功夫都做在表面,惟独花纹绘制功夫,可追永宣,当然了,因为用料的关系,发色却又不如。”</p>

“总体来说,乾隆青花的特征就是胎粗,工细,料不如,青花早期用笔淡雅,有晕染,犯紫;中期发色沉稳,无紫,开始满工,增加了类似书法双钩那样的勾勒填色手法;后期器型偏僵化,画工开始粗糙,青花蓝中发暗。还是很好辨别的。”</p>

“还有个大家都知道的特征,”周至将印泥盒翻过来:“乾隆官窑底款,年字必断笔,本来是内府样式的僵化要求,到后来却还成了鉴别特征之一。”</p>

“这次去首都机会难得,那里好东西不少,”四表舅点头:“只记住一点,九十九真但有一疑,直当赝品处理。”</p>

“自己眼力之外的东西,就算是别人再吹得天花乱坠,也不心动。”</p>

“宁错过,莫杀错,以你现在的眼力,瓷器一门上应该吃不了亏了。”</p>

“是。”周至接受四表舅的教诲:“不过书画一道我算是刚入门……”</p>

“你这刚入门的起点实在是太高了些。”四表舅笑道:“将盒子都打开吧,今天给你讲讲印泥里边的门道。”</p>

周至将宋,明,康熙,乾隆四个印泥盒子一一打开。</p>

“印泥盒传说始于唐代,《格致镜原》有记录,唐陈茂为尚书郎,每书信印记,捣朱矾,浇麝酒,匣以镇犀,养以透云香,印书达千里香不断。差不多是最早的朱砂印泥的记录。”</p>

“不过也只是少数,而直到宋代,钤印也多用墨,元代而多用青,大用还得是到元末。”</p>

“最初的印泥是以白术汁调和朱砂,因为水干之后朱砂会脱落,到了南宋,便开始用脱水后的蜂蜜调制,以增加印泥的粘性。到了元明时期,开始出现了真正以油料调和的印泥。”</p>

“最终发现,油以暴晒六年以上,脱水充分,大分子稳固的蓖麻油为最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