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瓷器表面施加的釉料,其本质就是硅化物玻璃体,本身是耐酸耐碱耐腐蚀的。”</p>
说完似笑非笑地看向徐工:“如果戴上手套,反而会因为接触瓷器是表面摩擦力减小,过于光滑导致失手。因此鉴定瓷器,从来都是可以直接上手的,带着手套玩瓷器,反而是不专业的表现。”</p>
徐工赶紧举起手:“我也没戴,我们也没有给客户发手套,那是人家自带的。”</p>
“真是这样?”那中年人有些疑惑:“张老?”</p>
“周小友说得没错。”张老说道:“瓷器鉴赏,的确是用不上手套。”</p>
一句话出口,边上其余几个男人也偷偷将自己的手套给取了下来。</p>
周至说道:“先说为何不是同治青花吧。义兄之前那就是在瞎说。”</p>
“晚清时期的青花,无论是同治还是咸丰,甚至承接其前的道光,其实都是一样的毛病,那就是胎釉的粗松更加明显,民窑胎质便更加松软。”</p>
“也有少数较为轻薄、瓷质较细者,但是釉面又不平整,且多泛莹白;而厚釉者却更显质粗松软,釉面浑浊,透明度及硬度都不及清早期三代之器。”</p>
“当然这也是说与前朝相比,即便是同治官窑,也不是后彷工艺可以比肩的。”</p>
“正好我这里有一件大开门的乾隆官窑印泥盒,大家对比胎底,就可以看出特点。”</p>
说完将之前装八宝印泥的乾隆印泥盒取了出来,放到桌上:“这件印泥盒底款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年字断笔,本是内府样式,青花为上等浙料,发色带紫,胎底发青,细腻,注意细看,还有一点胎红。”</p>
“胎红也叫火石红,多由胎釉结合处析出,真正的火石红,色泽柔和鲜艳,和谐自然,越远离胎釉处火石红色泽就越浅澹;”</p>
“而造假的火石红,在器物胎底随处可见,色泽深浅不一,或过浓或过澹,很不自然。”</p>
“如果用放大镜下观察,真火石红晶莹闪亮,深入胎内,与胎土融为一体;而假火石红则缺乏生气,浮在胎体表面。”</p>
“根据耿宝昌先生《明清瓷器鉴定》云:‘元、明以来胎体足部所呈现的火石红痕,时代越早便越浓重,到清代乾隆初期便渐行消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