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十七章 悄然的变化(四)(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你知道吗,东岸人,我曾经从兰伯特少将那里读过两份你们公开发行的刊物,其中一份叫《东岸评论》、一份叫《民生》,你们在公开刊物上一本正经地讨论花费大笔资金普及教育,所有适龄的孩子都有权力接受教育,兰伯特少将说第一次读到这里时他眼睛都湿润了。他回忆起了他的父亲为了能让他接受教育,不得不花费了上百镑的巨额财富才令他有机会来到伦敦学习。他认为国家的财富不能再任由贵族和富商们肆无忌惮地盗窃下去了,应当和你们一样。集中在政府手里——最好是军人执掌的共和政府——然后尽最大程度地用到每个人的身上,他希望英格兰的孩子都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听詹姆斯上尉叙述完了这么一大段“动人曲折”的故事,郑勇也配合地拿丝巾擦了擦眼角,然后才说道:“是的。共和制度才是完美的制度,它保障了穷人的权益,限制了富人的**,英格兰的共和制度不应当被推翻,它应当继续存在下去,并且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詹姆斯上尉。即便在共和已执掌英格兰这么多年的今天,你也应该看到,即便是在首都伦敦,它也没被大多数人接受吧?贵族残余和富商们依然在肆无忌惮地盗窃国家的财富!所以,你们共和军人不仅仅应当维持共和国的存在,同时也应将共和理念深入推广到英格兰的各个角落,将那些不法奸商和王党分子们一网打尽。只有这样,英格兰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不是吗?”

对于郑勇这种“缺乏水平”的**裸的挑唆,詹姆斯上尉没有直接答话,而是转向了另一个话题:“我们现在很担心,因为共和军队里还大量存在着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军官。甚至于,还有像乔治.蒙克这类前王党分子,兰伯特少将一直无法理解护国公为何将这位投机分子引为心腹,并且还给予他兵权,这令我们这场共和行动看起来就像是个笑话。所以,我们现在需要来自外界的援助,尤其是同样秉持共和理念的你们,东岸人。”

其实,对于兰伯特少将这个军官团里威望数一数二的人物——1657年要不是他带着一百多位军官反对,克伦威尔可能已经接受国会让他当国王的请求了——东岸人这些年来也注意搜集了一些零散的情报,得知这人是一个铁杆共和主义分子,且在军队里支持者颇众(与国会里共和分子是少数派不同,军队里支持共和的军官比较多),主张恢复少将制度,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倡议平等、改善民生,带领英格兰走向巅峰。因此,这才是他强烈反对(带着大量军官闯入克伦威尔的府邸,可想而知对护国公的震动有多么大)克伦威尔登基称王的原因所在,正所谓理想不同是也。

其实想想也挺讽刺的,革命初期克伦威尔认为“一个知道为什么而战并且热爱革命事业的出身农民的上尉。远比一个被称之为绅士而无任何长处的人要好得多”,因此提拔了大批出身贫贱的人为军官。比如曾经是马车夫的普莱德,比如曾经是鞋匠的休逊,比如曾经是锅炉工的福克斯等等。这些人因为战场上英勇奋战,击败了以贵族军官为主的王军,因而被克伦威尔先后提拔为上校、少将。可随着克伦威尔掌权日久,他与这些曾经真心拥戴他(让他冲破重重阻力当上了护国公)的军官团的裂痕也越来越明显,这从他开始大肆任命如乔治.蒙克之流充任高级军官就可看得出端倪。毕竟人都是有私心的,他想当国王,自然和以前的老兄弟们越走越远。

老兄弟们对于克伦威尔试图拆散、消灭他们这支“革命的军队”(近些年已经做了很多这类事了,军队里混入了大量富商或同情王党的分子,派系倾轧越来越明显)非常不满,而克伦威尔对于这些出身贫贱而又掌握着兵权的少将们也非常不放心,只是由于国会里阔佬们的存在以及流亡海外的王党隐隐的威胁,才使得他们之间维持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可自从克伦威尔试图登基为王(军官们认为这是国会阔佬议员们的阴谋)后,这个平衡被猛然打破,双方的矛盾顿时激烈了起来。克伦威尔不得不做出妥协,在犹豫很久后宣布出任第二任护国公,拒绝担任国王,但有些事情真的恢复原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