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 风起云涌(七)(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康亲王杰书无疑是个谨慎的人,在听闻前锋遭到黄衣贼迎头痛击、折损数百骑之后,立刻倒吸了一口凉气,心里琢磨着难道自己这回运气不佳,这黄衣贼集结重兵要来咱这里打草谷?心里疑神疑鬼的杰书越想越不对劲,于是下令放慢行军度,各部互相靠拢,齐头并进,以一种相对稳妥的方式向前进兵,不给黄衣贼各个击破的机会。

清军这样一搞,无疑极大放缓了自己的行军度,给了东岸人抢收地里麦子的机会,因此等他们到达地头时,麦田里已经空空荡荡,只剩一些麦茬在嘲笑着清军的胆小了。而且东岸人事情也做得比较绝,分散在各乡镇粮库内的粮食也日夜不停地往诸如丹东、宽甸、九连城一带的县城、粮库内转运,人丁、牲畜也在军官和干部的催促下,第一时间向后转移虽然短短四五天的时间完全不够将所有村庄都通知到并转移完毕,但至少有相当一部分被转移到了鸭绿江畔的安全地带(甚至还有很多人被转移到朝鲜境内),为这两个垦殖大县保留了相当的元气,使其没有被清军掳掠或屠戮。

东岸人的坚壁清野行动无疑是进行得较为成功的他们甚至将很多来不及抢收或转运到后方的粮食直接烧毁,一粒也不留给鞑子清军大队在次第开来后,所获有效,只在一些来不及逃走的乡村内截获了一些粮食和牲畜,但这对数量高达一万五千多人的清军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接下来就是漫长而无聊的攻防战了,清军数量上占了极大优势,部队也是从各省拣选的精锐,比如河南藤牌手、陕甘绿营、山西劲兵、满蒙八旗等等,因此他们牢牢占据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将东岸人压缩到了位于鸭绿江右岸的一连串的堡垒内。

但压缩到了极致之后,清军却再也压不动了,因为东岸人需要防守的地方少了后,这兵力的密度自然就上去了,清军攻不动也就很寻常了比如去年11月份的时候,五千多清军猛攻新军第一师师部所在的丹东县粮库,结果在付出了近千人的死伤后,却连城头都没能登上,也是惨到了极致。从那之后,清军就一度放弃了对东岸人据守的主要据点的攻击,转而将目标放在一些小粮站上面,打算多多少少捞回些本。

不过在将周围能打的粮站都攻破、能劫掠的村子都抢杀一空后,清军就又陷入了两难境地,即下一步到底该怎么办?要知道,现在已经野无所掠了,一万五六千大军人吃马嚼的,这每日里的消耗可不是什么小数目。考虑到之前东岸人和清军对各自控制区平民村庄的屠戮和破坏,地方上能够提供的给养也十分有限,那除了吃预先储备的粮食之外,难不成靠打猎养活自己?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没奈何之下,清军不得不再度重启对东岸坚固据点的攻势,一方面打的是消耗东岸人弹药和兵员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减轻了自己的粮食压力。至于说强行攻城死伤较重的事情,这对人力资源丰富的清国来说,似乎完全不是事。这不,通州一带最近又有一支四千余人的绿营军队开拔出了,同时随军的还有大量夫子和役畜,他们携带了海量的粮草和军资,打算前来补充康亲王的大军这种远距离补充兵力和物资的成本,怕是也就清国能承受得起了吧,而且规模一定还不能太大,否则当年隋朝征高丽引民变的旧事恐怕就会生。

清军的这一波攻势从去年(1672年)年底开始,一直持续到了今年1月下旬,并最终在漫天大雪之中戛然而止。廖得功少校作为辽东地区事实上的最高军事长官,其实对此也是松了一口气的,他虽然不惧清军能够攻下这些坚固要塞,但能够避免一些死伤总是好的,毕竟他们的兵力真的不是很富余,只有区区六七千人罢了,守则有余,攻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