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夏希羽从不远处的备用桌椅处拿出了一本外文期刊,指着其中的一页说道:“看看,我快被吹上天了。恐怕我在华夏国内又会掀起一波造神运动。好人就得让人拿枪指着?”</p>
沈涵曦参考了一下夏希羽的部分记忆后,给出了自己的猜测:“你担心的是,‘麦克阿瑟天才奖’、‘菲尔兹奖’、“沃尔夫数学奖”一个都没拿到的现在,你承受不住外界的压力进而彻底失控?”</p>
作者友情提示:根据中文互联网范围内的检索确认,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世界级自然科学相关奖项中,绝大多数奖项在1980年都没有设立,更不用提颁奖了。</p>
例如,“麦克阿瑟天才奖”于1981年第一次颁奖;</p>
“克拉福德奖”、“奈望林纳奖”于1982年第一次颁奖;</p>
“爱因斯坦科学奖”于1984年第一次颁奖,且获奖者无数学家;</p>
“陈省身数学奖”于1987年第一次颁奖,属于国家级大奖,务必与ICM颁发的国际级大奖“陈省身奖”区分开来,前者限制年龄不超过50周岁,后者无年龄限制,均比菲尔兹奖宽松,只能分别算作世界二流奖项的强势版本和世界一流奖项的弱势版本;</p>
“钟家庆数学奖”于1988年第一次颁奖,且只颁发给中国最优秀的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能与其他所列奖项并列;</p>
“奥斯特洛斯基奖”于1989年第一次颁奖(仅奖励至多两位在纯粹数学或数值分析的基础理论方面与前五年中有突出成就的数学家),但由于夏希羽的擅长领域限制,因而不太可能领到这方面的奖项;</p>
“晨星数学奖”于1998年第一次颁奖,每次颁发的名额较多,但限制在45岁以下、在纯数学与应用数学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华人数学家,无论如何不能与真正的菲尔兹奖并列(年龄宽限、数量增加和华人身份降低门槛中国籍/华裔/华人);</p>
两个拉马努金奖、“数学突破奖”、“阿贝尔奖”、“高斯奖”(应用数学界最高奖,而应用数学恰巧是夏希羽在这个世界的本专业)虽然都符合奖项的等级条件,但都在21世纪才有第一次颁奖。</p>
综上,1980年11月现存的主要世界级奖项除了没有数学奖的五个(4+1,此时已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之外,只有“菲尔兹奖”、“沃尔夫(数学)奖”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不限制国籍的数学奖项可以视作世界级大奖,其中几乎只有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可以并列为最难获得的奖项。</p>
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陈省身,与来自匈牙利科学院的保罗·埃尔德什两人才一起获得沃尔夫数学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