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的微薄粉丝数量很少,但发表出来还是有人看到的。</p>
好多人仔细看了以后,马上就进行了点赞、转发、评论。</p>
网站的算法决定,超高的点赞率、转发率、评论率的微薄,就会带来更多的流量,而且是呈现指数型爆发增长的。</p>
五分钟,几十个阅读,十几个点赞,几个转发,两条评论。</p>
后来迅速增加。</p>
十分钟,几千阅读,几十个点赞,十几个转发,十几条评论。</p>
二十分钟,几万阅读,几百点赞,上百個转发,过百条评论。</p>
仅仅一个小时后,微博的阅读数量就超过了五十万,转发数量超过了一千,评论也超过了一千。</p>
好多看到消息的人,关注到发微博的账号信息,联系转发的文章内容,顿时都感到不可思议。</p>
当网络上出现类似曝光事件的时候,高校一般都是藏着掖着,就算是对外舆论公关,也只是说会进行调查,往往再拖上很长时间,才会发布调查、处理结果的信息。</p>
当事人,是很少能看到的,只能等记者后续做采访。</p>
现在倒好。</p>
西海大学特聘事件,发表七篇论文的当事人,直接站出来了,不是做什么澄清,或者对论文、聘任进行解释,而是说‘不是七篇,是十篇?’</p>
当事人站出来火上浇油啊!</p>
七篇,还不够?</p>
十篇?</p>
好多关注事件的网友都惊住了,他们想象中的后续是,西海大学对事件进行调查,然后对‘刷论文’的当事人,进行快速解聘处理,并到媒体上回应,学校聘任过程存在问题、监管不力之类。</p>
总之,当事人肯定不敢出面,也一定会被大学解聘。</p>
现在当事人不止是出面了,还火上浇油的说,‘不是七篇,是十篇?’</p>
一些跟风评论的网络大V,都有种被直接恁脸上的感觉,一时间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了。</p>
这个,怎么说?</p>
怎么评论?</p>
疑似当事人站出来说话了,不仅仅是说话了,还满不在乎、有恃无恐、火上浇油,“你们说少了,是十篇!”</p>
“来啊?继续啊?”</p>
哪有这么嚣张的学术刷子?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啊!</p>
有人也当即回喷,“背景硬是吧?不怕查是吧?还十篇?更有问题了!”</p>
“这件事一定要严查到底!”</p>
一些媒体新闻号就没那么多想法了,他们当即进行了转发,并加上了一句,“#西海论文事件疑似当事人回应#不是七篇,是十篇!”</p>
有些刚看到新闻的网友,关注了一下全部过程后,都怀疑是看到了假新闻,也怀疑‘所谓当事人’,根本就不是当事人。</p>
当事人,哪有这样回应的?</p>
假的吧!</p>
这不是在做回应,完全就是有恃无恐、火上浇油,也太嚣张了吧?</p>
……</p>
有些阴暗的书房,只有电脑屏幕闪着光。</p>
廖振宇坐在电脑桌前,眼中带着兴奋的光,他就是《破除唯论文主义大环境下,有高校顶风作案》的作者。</p>
作为发起新闻的作者,他当然会随时关注进展情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