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二十五骑(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其实,李邦华并非固执己见的人,也绝对不迂腐。</p>

早在二月,他便秘密上书,请求崇祯皇帝固守京师的同时,仿照永乐旧例,让太子到南都监国。</p>

而好几天没有得到崇祯的回复之后,他又请求把定王,永王分封到南直隶的太平,宁国二府,让他们拱护南京。</p>

崇祯皇帝收到奏疏之后,其实是动了心的,但最终还是因为不愿背负丢弃祖宗社稷的罪名,想要大臣在朝堂上主动提出,以便今后出现争议的时候甩锅而错失了时机。</p>

要知道,这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可全都是人精啊,谁又愿意承当这个责任?</p>

于是乎,李邦华的提议都没能落实,一直到李自成攻破昌平,兵临北京城下,时局再也无可挽回。</p>

但现在,崇祯要殉国,他作为臣子,必须要有一个足够大的台阶下。否则,他自己都过不了自己那一关,更别说让其他人闭嘴了。</p>

如果说别人不在乎所谓操守,那一生廉洁奉公,为了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李邦华,恐怕就是真的在乎了。</p>

所以,这个“托孤大臣”,李邦华必须要当,而且也只有当了“托孤大臣”,他才能在南下之后,执掌大权,为朱慈烺实现政治目的出力。</p>

政治上的事情,名正言顺是最重要的,否则一定会处处受到掣肘,特别是朱慈烺的权力,原本就来自于明廷的法统。</p>

李邦华听罢,其实也明白了朱慈烺的意思,但他还是有些犹豫。蝼蚁尚且偷生,他又如何一心求死呢?</p>

而且,他通过刚刚周世显的话,以及对周围这十几个京营将士的观察,已经看出了端倪,至少这个皇太子殿下在操控人心,驾驭部下方面,能力是极强的,否则根本控制不了这些临时召集起来的丘八。</p>

崇祯皇帝他太了解了,王承恩又是个老实人,而王之心,朱纯臣等人,心思全不在忠君报国之上,再加上驸马都尉周世显这个不该出现的人出现,事情已经很明朗了。</p>

李邦华管过京营,知道那些小军头和老兵油子有多难管控,但若是能让他们服气,这些人远比那些所谓见多识广的中高层将领,更加可靠。</p>

“殿下,突围出京,若是没有劲旅护卫,恐怕就只能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了!”</p>

李邦华犹豫一番,最后还是想听听朱慈烺的计划,他始终觉得仅靠这点人马就想突围出京,太异想天开了,根本不可能。</p>

其实,担心的又何止是他?周世显同样心中不安,甚至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只是还想再搏一搏那一线生机罢了!</p>

“孟翁所说的劲旅,需要多少?”朱慈烺沉声问道。</p>

而他话音刚落,城西方向又是一阵巨响,西边的夜空中光线一亮,然后又迅速暗了下去。</p>

不过,不管是朱慈烺,李邦华,还是周围的京营将士,都没有人扭头去看,他们早已经习惯了这些炮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