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应天兵器局(1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八月初,朱慈烺和李邦华一起来到了南京城中的“应天兵器局”之中,这里是朱慈烺登基之后,出宫巡查检阅的最后一站。</p>

而迎接他们的兵器局主官,正是崇祯十五年的举人,文武双全的张煌言。</p>

朱慈烺此前向天下招募贤才的时候,他也积极响应,因为原本就有举人的功名,很快就得到了李邦华的提拔,进入兵部。</p>

如今,整个南直隶,甚至浙江部分官营工坊中的工匠,超过一半都已经被朱慈烺下旨调到了南京。</p>

但因为官营工坊贪腐压榨严重,基层管理又十分松散,原本在官营工坊中服役的许多优秀匠户,都已经逃散,最终只召到了一千余名可用的工匠。</p>

不过,江南地区经济繁华,手工业发达,民间并不缺优秀的工匠。</p>

朱慈烺在授意李邦华筹建“应天兵器局”的时候,直接让对方开出了高于市场价格三成,甚至一倍的月饷,果然很快就从江南地区的各大城市中招到三千多名工匠,其中大部分只要学习一段时间,就能上手制作各种兵器,盔甲和火枪。</p>

与此同时,他也已经让李邦华着手从福建,广东招揽一批制造火炮火枪的工匠,以满足大军的兵器枪炮需求。</p>

这个时期,大明境内制炮技术最高的,就属这两个冶铁业,手工业发达,同时都靠近澳门的地方了。</p>

张煌言在李邦华的授意下,把所有工匠都集中起来之后,将制炮,制枪,制弓弩,制甲的工匠都留在了“应天兵器局”下属的各个武器工坊之中。</p>

而其余类型的工匠,手艺精良的,同样是留在“应天兵器局”,水平差一点的,则是分到各个军营的兵器工坊,做一些兵甲火器的修修补补和铅弹,箭矢等消耗性武器的制造工作。</p>

“应天兵器局”经过了张煌言和几個负责工坊事务的兵部官员讨论策划之后,分为了:火炮,火枪,弓弩,刀枪,盔甲,盾牌等等十几个工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