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刊报院(3 / 3)

满唐华彩 怪诞的表哥 3410 字 12个月前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还未上前,已听到了有人在吟诗。</p>

‘翠叶浓丹苑,晴空卷碧虚,忝同文史地,愿草登封书。”</p>

“好!徐御史这诗好。”</p>

“左相来一首吧。”</p>

那老臣便献丑了。”陈希烈也是张口就来,吟了一首颇好的诗,未了还感情充沛,“野老歌无事,朝臣饮岁芳。皇情被群物,中外洽恩光。”</p>

此时薛白上前行礼,李隆基心情正好,招手让他上前,却不是让他赋诗,而是指了指那正在抄录诗词的宦官,笑道:“新科状元来了,且看看这盛唐气象…….”</p>

早朝结束之后,依例,官员们会在朝堂廊下会食,称为“廊下食”,这日薛白却是来不及在宫中用食,径直出了大明宫,直奔刊报院。</p>

“薛郎来了!”</p>

“快开门。”</p>

两道院门被打开,薛白大步而入,只见两排匠师们已报着雕版在严阵以待。</p>

“有八首新诗要雕!黄九公你雕左相的诗。”</p>

薛白径直将一封纸笺递给一名老匠师,目光看去,只见对方已经把“奉和圣制”四个字都雕好了,可谓是艺高人胆大。</p>

“刘十四公,你雕崔颢的诗。”</p>

“崔颢回了长安了?</p>

“是,调为司勋员外郎,我消息太慢了,他是临场作的诗,你快雕。”</p>

“喏。”</p>

八张纸条被分给十余个匠师,薛白快步往里走去,再穿过一道更隐秘的院门,只见里面正热火朝天……工匠们正在印邸报,且已经印好一半了。</p>

“顺利吗?”</p>

“不顺利,雕版被墨汁泡发了,又不小心磕掉了许多笔划.…..</p>

“莫慌,我们已抢了非常多时间。”</p>

薛白安抚着工匠,同时拿起一张邸报看了看。</p>

因还不好双面印,每份邸报他打算印正副两面,而第一面已经印好了。</p>

头版说的是修《天宝大典》之事;下一个版面说的是秘书省东院书库将开放给诸学子。</p>

第三个版面说的是四月望日,圣人开早朝,名家赋诗颂赞大唐盛世。</p>

名家们刚刚才写的诗,墨迹还未干。在这刊报院内,却已将他们的刚写的诗印了上千份了。</p>

开头一首就是韦述的《奉和圣制修大典应制》,“修文中禁启,改字令名加。台座徵人杰,书坊应国华。</p>

之后便是王维的《奉和圣制登御苑与监修同望应制》,“佳气含风景,颂声溢歌咏。端拱能任贤,弥彰圣君圣。”</p>

李泌与王维一道一佛,平时看起来淡泊,写应制诗也是一个样子,这次写的是“皇恩降自天,品物感知春。慈恩匝寰瀛,歌咏同君臣。”</p>

苏明源、萧颖士、李华等人的诗也是早早便印在报纸上了…....这是他们好几天前就窜通好的。</p>

薛白则是让王维帮忙写了一首,他以前抄诗都是不告而取,这次却是让原诗人直接送了他一首。</p>

如此,报纸的这一面都已经印完,只需再把那些今日才出的诗文印到副版就可以了,若能两三日内刊印,两三日内传遍长安,方可一举奠定他这“刊行邸报第一人”的地位与声望。</p>

这也就是他与杨銛说的“实则非常简单”。</p>

“薛郎,有一个麻烦。”</p>

“怎么了?”</p>

“这八首诗里,有一首七言律诗,与我们预先排好的版面不符。”</p>

“拿掉吧,我换一首。”</p>

“只怕……不行,是嗣歧王的诗,本该排在背面的第二版。”</p>

薛白确实没想到李珍会作一首七言,不由皱眉想了想,道:“先刻吧,我看看如何重新排过。”</p>

“薛郎,或可以改改字的大小?”</p>

“不可,大小不能变,让人看出来。”</p>

薛白对着邸报与雕版排列许久,始终没有适合的办法,因他用的不是活字印刷,而是一整首诗一块雕版,此时再改已来不及了。</p>

若不改字的大小,李珍那首七言只能换成更大的版面,那别的诗便排不下了。最后,薛白干脆把那刘御史的诗拿掉。</p>

可如此一来,最后却又空出一小块版面,放整首律诗不够,不放又显得空。</p>

薛白思来想去,干脆提笔写了几句话,递到匠师手里。</p>

“刻这个,动作要快,我们天明时便开始印。”</p>

“喏。”</p>

“好了吗?”</p>

“好了。”</p>

次日,几块雕版被拼在一起,蘸了墨的刷子将墨水刷上,覆上白纸.....</p>

工匠们已开始有条不紊地印报了。</p>

一张,两张…..正副版被装订在一起,摆放在木箱当中,初时只有寥寥几份,而到了日落时,第一口箱子已被装满。</p>

第一个箱子被抬上马车,先是送往宫城;紧接着,第二个箱子则是被送往丰味楼。</p>

如此,第一批成量刊印的邸报已应运而生</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