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章 揭穿秦克和宁青筠弄虚作假的真相?(3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直到此时列车减速入站,有乘客要下车,才变得热闹起来。

忽然听到前面有人问道:“徐教授,网上的新闻说秦克院士和宁青筠院士也有在这里做沙漠红薯的调研,你说我们会不会刚好遇到他们?”

声音比较年轻,似乎是个大学生。

听到自己的名字,秦克好奇地抬头看了过去,秦小壳也停下笔,跟着向前面张望。

坐在车厢最前面的似乎是几个学生,还有个戴眼镜的学者,五十岁出头,应该就是学生称呼的“徐教授”。

徐教授摇头道:“不一定,新闻说他们是从阿拉达市开始出发,沿着沙漠边缘城镇走,我们现在才去阿拉达市,怎会遇到他们?”

又有另一个女学生问道:“教授,你觉得秦院士和宁院士真的会在这样炎热的天气下到田地里做调研吗?网上有些黑子说是以前的照片,还煞有介事地说他俩刚刚办完婚礼,目前正在国外旅游度蜜月呢,哪有度蜜月的时间跑大沙漠里吃灰的?”

有学生附和道:“是啊,而且他俩从没在围脖上承认有在沙漠这边做调研,新闻里也就只有阿拉达市的媒体发过一篇新闻稿、附上一张照片,之后就再没动静了,其他城镇也没记者报道这事。而且这样的天气也太热了吧?我觉得就算他们想做调研,也不会挑这个时间。”

秦小壳听到这里就有点坐不住了,她知道老哥和嫂子不喜欢被人围着采访报道,搞得这次调研好像做秀刷名望一样,所以阿拉达市未经许可擅自发了一篇新闻稿后,老哥还专门打了电话过去,专门叮嘱过不要再发类似的新闻了,沿途的行程也开始保密,避开所有的媒体记者,没想到居然有人在网上黑老哥和嫂子,秦小壳只觉得怒意上涌,就要起身去理论。

秦克一手按住她,示意她冷静。

秦小壳嘟起小嘴,不高兴地重新坐下。

只听到那徐教授道:“阿拉达市的媒体还没胆量敢造这样的谣,而且凭我对那两位年轻院士性格的了解,我认为这事应该是真实的,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之徒是不可能研究出‘计算种子学’与‘完美型沙漠红薯’的。我还听说过他们在研究种子前,就曾在高三暑假时全国各地跑,做实地调研,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你们可要学着点。”

那个女学生又问道:“但徐教授,我们只是研究植物遗传学的,为什么也要大热天跑来这沙漠调研沙漠红薯?”

徐教授倒是个好脾气,对学生的提问丝毫没有生气,只是温和笑道:“一味呆在实验室里,慢慢就会脱离实际,这对于科研工作者,乃至于学术研究,都是很致命的。”

徐教授说到这里,轻叹道:“目前夏国的科研圈、学术圈越来越浮夸,像秦院士、宁院士这样年纪轻轻却愿意冒着炎热去实地调研的,已是凤毛麟角了。这样的趋势很不好,会导致作为精英人士的学者、科学家越来越不接地气,他们的研究会丧失对底层百姓的疾苦感知力,变得高高在上,说话不腰疼。”

“就像有学者建议‘低收入者把多余的房子租出去以增加收入’、‘年轻人没必要浪费太多时间在通勤上,应该在公司附近租房子,省下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提升自我’……都只会让人徒增笑话。伱们现在听着觉得可笑,但如果不坚持实地调研,你们迟早都会变成这样的人。”

“我们研究植物遗传学,属于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为什么做研究。若是不了解农民的实际情况,怎么做研究?研究出来的成果,难道只是当成理论束之高阁吗?你们要学习秦院士宁院士,他们研究沙漠红薯,就是为了缓解沙漠化问题,更是为了让沙漠边缘的贫困农民有过上新生活的希望,出发点就很正确……”

徐教授正说着,已停稳的列车上陆续来了一些乘客,一个高举着手机、挑染着黄毛的年轻人正对着手机道:“各位老铁,我刚上火车,大家都看到了,之前我到这小镇上的几个沙漠红薯田地里问过了,都没人见过秦克和宁青筠,接下来我就要到阿拉达市,再采访一下当地的农民,到时就能揭穿他们弄虚作假的真相了……”

月底了,求下月票啊啊啊,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