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农为本务(3 / 3)

拂世锋 无色定 2580 字 9个月前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确认四周孤身一人后,孔一方站起身来,抬手拂过脸面,换了一张棱角分明的面孔,身上衣物也变成江湖武人的劲装,他牵起马匹,朝西北方疾驰远去。

……

“没想到崔翁对农事如此熟悉,晚辈受教了!”

田垄之上,长青一边走,一边听崔铎讲解一年四季按照时令气候布置农事,从五谷粮食,到各类瓜果蔬菜、圈养牲畜,以及桑麻布帛、栋宇器械、樵苏脂烛,乡野之事无所不包。

崔铎甚至清楚粮食从耕种伊始,随后茠鉏、刈获、载积、打拂、簸扬等步骤,让不曾为衣食忧心劳力的长青大开眼界,半日之谈,尤胜十年攻读。

“你可曾读过《四民月令》?”崔铎手里捻着一根枯死麦穗,无奈摩挲。

“是月令书么?”长青有些心虚,他的确没看过。

崔铎淡淡一笑:“月令书是儒门用来规定一年每月礼仪政令与各项人事,而《四民月令》则是专谈农事生产、家业经营,作者正是我博陵崔氏的先祖崔寔。”

长青微微一惊,拱手道:“晚辈见识浅薄,稍后必定拜读。”

“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最国家之毒忧。”崔铎叹道:“世人总以为我博陵崔氏是靠诗书礼乐、衣冠簪缨立于士林,却不知根底就在你我脚下。

“魏晋以来,卿士大多不知稼穑之艰难、五谷之珍贵,或依俸禄而食,或使僮仆为业。未曾起一墢土、耘一株苗,亦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

如此本务不识,安识世间余务乎?长此以往,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因优闲之过也!”

这番之乎者也,其他人听来或许觉得太过啰嗦,长青自己却深感震撼。

许多人心目中的五姓七望,早已是不涉庶务的文学之士,靠着亲朋故旧、门第恩荫,在朝野广获人望名声,不少经世官员对他们多有轻视。

可此番深谈,却让长青大为改观。崔铎并非是那种致仕还乡后,仍对权位官身念念不忘的庸人。即便身处乡野,仍然注重农事,视其为民生本务,笃行祖训家学。

或许正因为崔铎是这样的人,长青才能够说服他出借粮食。如果他是那种一心兼并侵吞的豪强,恐怕只能依靠程三五他们诉诸武力了。

“老夫听说朝廷新政将在各道推行?”崔铎忽然发问。

“是。”长青心中隐约不安。

崔铎抬眼望着长安的方向:“河北道土地平旷、人丁繁密,又是本朝赋税重地,想必是新政推行的关键地界。不知老夫是否能探听一二?”

面对老人的询问,长青不敢隐瞒:“新政大体有以下三项——一是广设常平仓署,用于籴粜平抑、赈贷百姓;二是疏浚漕渠,减少租税转运耗损,方便各地粮食财帛调度;三是检括逃户与籍外占田,重新编户与安顿流民。”

听完这番讲述后,崔铎沉默良久,感叹道:“开源、疏通、节流,样样兼备,陆……令尊确实有才干。”

若论年岁辈分,崔铎当长青的祖父绰绰有余,视陆衍为晚辈、评头论足也不奇怪。

“但新政要妥善落实,并不容易。”崔铎言道:“若是所托非人,不仅无法改变时局,更可能引起剧烈动荡,使百姓徒增苦难。古往今来变法之人稀少,并非全因畏难惧事,而是唯恐落实有偏,反成奸徒凌虐小民的手段。”

“可若是不改,待得国事蜩螗,便悔之晚矣。”长青坚持道。

崔铎望向长青,良久方说:“接下来的话,就当是老夫妄言——新政成功之日,便是令尊遭贬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