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铅字印刷术(3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轻轻的,没有一丝声响,就这么手心向上放在了桌面上。</p>

江山的目光,不得不从白骨精的身上转移了过来。</p>

很明显,这是一只女人的手,纤细而白皙,只是……手上多了好几道细小的红印,应该是划痕。</p>

一抬头,原来是余文文。</p>

江山:“……”</p>

余文文就这么面无表情的侧身站在桌前,一只手摊在桌上,另一只手绕着自己的一缕头发。</p>

目光淡淡的飘向远方,丝毫没有注意到江山诧异的表情,站的要多自然,有多自然。</p>

莫名其妙的江山开口问道:“余文文同志,你这是……有事?”</p>

余文文眉头一皱,收回了宁静致远的目光,满是不解的看着江山。</p>

他怎么会是这样的反应?看着我受伤的手居然没有任何……反应。</p>

按理说不会啊,印象中的江山怎么可能舍得她受一点点伤。</p>

过去,她只要稍稍一皱眉,“江山”立刻会围过来问长问短,哪里需要自己多说什么,只需一个眼神,对方立刻满脑子都在琢磨她究竟想要什么。</p>

一连在车间干了一个多月,余文文现在只要一见到那些大大小小的铅子模就头疼。</p>

更别说还要对着编辑送来的报稿,一只只排版入模了。</p>

《浦江日报》的印刷厂目前只为报社工作。</p>

80年代前后的印刷厂,采用的仍是铅字印刷技术。</p>

不但污染环境,生产效率还极低。</p>

其中,排版是最耗费时间和功夫的环节。</p>

每年全国排字总量比当时的先进国家小了三千倍不说,印刷的质量还差。</p>

江山上一世就是干这行的,从纸媒到新媒体哪样都没错过。</p>

据他了解,其实早在1973年时,新华社就派出了一个技术考察小组,远赴曰本参观考察了电子计算机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情况。</p>

当时的新华社社长,全程目睹了身穿白大褂的排字工人在洁净的的车间里,轻松的敲打着键盘,输入文字或编排版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