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为同一个目标擦枪(3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都知道如今报社的总编是江海代职,这一会余文文紧张的手指,把一缕头发绕個不停。</p>

“大哥?”江山直接掠过她走了出去:“找我有事?”</p>

江海点点头:“你这会不忙吧,去我那坐坐。”</p>

“他不忙,”</p>

马师傅替徒弟多了句嘴,向江山使了个眼色:“别管这了,赶紧去。”</p>

“成。”</p>

直到看着江山俩兄弟的身影在小径消失,余文文才悠悠叹了口气,走出了发货车间。</p>

《浦江日报》的办公楼内,除了值班编辑的房间,就只剩江海这间总编室还亮着灯。</p>

此刻,江海和蔡文升面对面扒在办公桌上,静静的看着坐在单人沙发上的江山。</p>

江海发现对方的眉头皱了一下,赶紧问道:“怎么样老三,有什么不妥的地方?”</p>

江山发现,这份申请报告比上次全面多了:</p>

华国的广告有古老的历史,在《水浒》时代,武松打虎经过的酒馆,就亮出了“三碗不过岗“的路边广告牌。20年代的浦江,鳞次栉比的户外广告几乎成了十里洋场的标志。</p>

距离1966年8月17日,最后一册商品广告在《解/放日报》仓皇谢幕后,已过去了整整13年……</p>

江山弹了弹手中的申请信:“其它都挺好,不过最好把咱们报社目前的困境,也写在申请报告里。”</p>

“叫苦?”蔡文升觉得很有道理:“这个我拿手啊。”</p>

“那就你来写,”江海立刻把钢笔拧开,递给蔡主编:“把咱们报社写的越困难越好。”</p>

“本来就穷,都不用添油加醋,”蔡文升此刻已一脸苦样:“就照实写,咱绝对经得起组织调查。”</p>

解放后,报社是第一个不向国家要钱的单位……WG后开始年年赔、月月亏,之前赚的50万全贴进去都不够,这几年甚至都在向国家伸手。</p>

如今报社和印刷厂共有265名职工,老少三代住一间房子的不在少数,我们统计这种情况有很多,甚至还有一个单元住两家都是老少三代的。</p>

现在报社困难,人才都招不到,副刊部的蔡文升同志,调来之前,还特意写下了三年之内不要房子的保证书……</p>

看到这,江山和江海相视一笑,总编现如今也没分到房子呢。</p>

同一个国家,不同城市的两个阵营,都在为同一个目标磨刀擦枪。</p>

此时,天京市和平区路边的一个地震棚里,《天京日报》的总编正在编委会上据理力争。</p>

“现在职工的住房条件非常艰苦,地震近两年,许多职工住的仍是临建棚,一个本应自负盈亏的单位,变得年年靠财政拨款养活,怎么还会给你批钱盖房?广告这项业务该恢复起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