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乡下农民抽烟,要么是抽烟锅子,要么是拿纸卷烟丝。</p>
社员们交际,八分钱一包的经济烟就够了。一毛五左右一包的大公鸡、握手,已经算排场了。两毛三的北海,也就大队书记、公社干部抽得起。</p>
拿三毛五一包的大前门去乡下交际,警惕点的社员搞不好会把你当特务举报了。</p>
吕俊鹏下乡前,特意整了10包北海,打问情况的时候拿出来,既有牌面,又不会太高调。</p>
老宁是申庄大队的一名普通社员,家住申庄大队申家营子。</p>
两天前,老宁遇到过路咨询路线的吕俊鹏,抽过他一根北海,属于一烟之交。</p>
吕俊鹏顺着这条路向南,去葫芦山下耿庄大队的计划,也是来自前天老宁的指点。</p>
老宁接了烟,先横在鼻子上嗅了嗅烟草味,这才笼着双手,划燃火柴点上烟。</p>
吕俊鹏不喜欢抽北海,这次没有陪着抽,顺手把软质烟壳塞回兜里,道:“你在这干啥?前天不是说要去出河工吗?”</p>
老宁脸上有点苦,抽口烟缓了缓,这才道:“昨天去了一天,昨天下午,队长那闹病的二侄子身体见好。他大哥昨天下午专程跑去河滩送信,昨天晚上收工放完饭,让我卷被筒回来了。”</p>
这年头,出河工算是难得的好事。</p>
一是有工分。农村凭工分分粮,工分某种意义上,算是农民的工资。出河工每天都是满工分十分,平常农忙上工,普通壮劳力一天也就八分。只有劳动效率非常拔尖,才能记到九分十分。</p>
(工分的效益和生产大队的收益呈正比,简单理解就是另类的分红制。笼统的说,十工分约等于价值2-5毛的粮食,具体价值高低,要看该生产队的粮食产量和资源多寡,不同生产队差别很大。)</p>
大部分生产队冬天没什么事做。就算秋收后收尾的事务,也都是集中在播种冬小麦前后,深秋和初冬。这会已经踩着了初冬的尾巴,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基本没活干了。</p>
这时候也就是出河工才能挣到工分,其它什么捡粪、拉土之类的,要么是干完了,要么是挣工分效率太低。</p>
(拉土是给生产队的畜栏拉干土,每天扫掉牲口的拉撒,垫上干净的干燥泥土,保持畜栏洁净,初冬就基本结束了。捡粪一直都能干,但工分高低要看捡粪量,其实挣分效率很低。)</p>
只算挣工分的需求,每天满十分的河工就让人眼热了。更别说河工的第二个优势-细粮吃到饱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