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修的看法,影评人想要找回场子,也只能继续尖酸刻薄的使用文字挖苦了。
“对于影评人来说,乌维鲍尔无疑是他们展示才华极尽讽刺的目标,有时候他们对于他的喜爱甚至超过了厌恶。”
比赛全部结束的时候,伊莲娜波雅尔对马修说道,“每当乌维鲍尔又出新片时,影评人们就有卖弄刻薄的机会了。”
马修点了点头,说道,“很有道理。”
伊莲娜波雅尔耸了耸肩,又说道,“但对于游戏爱好者,乌维鲍尔简直就是他们的噩梦,是一个将知名游戏改编为无聊电影并让广大游戏迷恨之入骨的人。实际上,乌维鲍尔还被很多游戏玩家送了个游戏电影终结者的外号。”
马修不禁摇头笑了起来,这场闹剧般的比赛已然落下大幕,被影评人“欺压”已久的乌维鲍尔终于有机会发泄怒火,一吐心中的恶气。
这一事件,必然在电影圈和媒体上面引发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过如此出气方式恐怕并不适合所有的电影导演们——毕竟乌维鲍尔曾有过10年的业余拳击经验。
如果有人问马修的意见,他一定会说:想拍烂片还想学乌维鲍尔?先去练拳击吧!
当然,乌维鲍尔并不是一名好莱坞的导演,这种方式也不合适好莱坞的电影导演们。
影评人和好莱坞之间并非只有战争,两者之间的潜规则同样是好莱坞游戏的一部分,只是相对于有些地区的电影公司明目张胆的找影评人当枪手,北美影评人与好莱坞的利益交换更加隐晦。
事实上,影评人早已与好莱坞形成了某种共生关系,尤其是那些针对好莱坞大片的恶评,看上去是讽刺了好莱坞,实际上无形中完成了对影片最好的宣传,而影评人和所在的媒体也彰显了存在感。
最好的例子就是迈克尔贝。
这些年北美影评人嘲笑他影片的毒舌足可以编成书出版,这种评论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无论影评人怎么吐槽、揶揄、攻击、挖苦他是爆炸贝,也无法阻止他导演的电影大部分在全世界热卖。
一切或许正如《奥兰多前哨报》评论《世界末日》的评论所说,“这是今夏最差电影吗?有可能。每个人都会去看吗?更可能。”
对于北美影评人来说,同样需要借助好莱坞的力量延续自身的影响力,只是这种借力不仅仅是直接的利益输送,还有更隐秘的影响力。
比如纽约影评人协会奖一直吹捧自己的颁奖对象对奥斯卡的指向作用,如自该协会成立以来,接近一半协会奖最佳电影继续赢得了奥斯卡的肯定;但他们又试图证明自己比奥斯卡的更高级的品味。
从本质上来说,好莱坞与影评人永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
失去了影评人的好莱坞,就像失去了摇旗呐喊的啦啦队,而失去了好莱坞,影评人又该去评论什么呢?所以永远保持开火状态,又永远不会真正消灭对方,这才是好莱坞和影评人之间最大的潜规则。
或许用一句话来形容影评人与好莱坞之间的关系更为恰当,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买******赛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结束,购票入场的观众相当不满,加上不少人想要看乌维鲍尔挨揍,体育馆内响起一片嘘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