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4章 主动点(3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美国大兵是不会反思的,美国的反思怪只存在在电影里。

在汉堡的大部分时间,哪怕没有作战任务,远征军官兵也衣着整齐,随时可以进入战斗状态。

南部非洲一向重视宣传,官方派出的随军记者很多,各大报社也有。

不仅圣灵广场,包括附近的街区也被封闭,只有南部非洲远征军官兵才可以自由出入。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就对汉堡进行分区控制,各自管理好自己的辖区。”巴顿不跟埃森豪威尔讲道理,也根本讲不通。

美国大兵就很放松了,很多人在城市里找乐子的时候,甚至连武器都不带,对付那些老弱病残,也确实用不到武器。

来啊,过线啊,只要你越过警戒线,我就会有大礼包送给你。

这种事其实也很正常,柏林虽然已经被包围,战争毕竟还没有结束,德军还在顽抗,偶尔在局部战场,失利也很正常。

不为美国人提供服务这个梗,法国人执行的最彻底,巴黎很多餐厅直到二战爆发前,都拒绝向美国人提供服务。

汉密尔顿皱眉,这几个人一看就是过来闹事的。

想想感恩节是怎么来的,就知道美国人道德底线有多低了。

“那总比我们两手都是铁棍好。”

在欧洲的这几百万美国大兵,就是埃森豪威尔未来竞选美国总统最大的票仓,所以埃森豪威尔才会对美军的行为丝毫不加以约束。

“过去一周内,汉堡发起了数以百起的失控事件,甚至有人在混战中丧命,这种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巴顿还算留面子,将盟军在汉堡的犯罪行为全部定性为“失控”。

跟一战相比,二战的后果更严重,造成的损失更大,波及的范围也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随着报道的深入,人们对于战争的关注点,逐渐从德军的暴行上,延伸到对德国的报复上。

不分家的话,都混在一块,那美国大兵干的那点龌龊事,就不会被放大,问就是沙克也干了。

“那好吧,祝你愉快。”巴顿不强求,你高兴就好。

少尉不说话,看向汉密尔顿的目光充满嘲讽。

十几万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待在敌对国家的城市里无所事事,打架斗殴是难免的。

“我们为了国家利益,将几百万士兵带到欧洲,让他们和德国人血战六年,这是他们应得的。”埃森豪威尔的爱惜羽毛也有限。

现在巴黎倒是没有拒绝美国人的资格了。

可是美国大兵在德国,甚至在全世界干的事,比德国人也没好到哪儿去,尤其道德底线方面,美国是另一个极端。

这些福利虽然不会以文件形式出现,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南部非洲军方也只能尽可能约束远征军官兵不做太过分的事,但对于交换收集战利品,以及用和平方式解决生理需求等等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我要进去找几个朋友——”汉密尔顿掏出一包烟试图贿赂少尉。

“我没有拍你,我拍的是少尉和他的战车——”记者更擅长文字游戏,矢口否认。

南部非洲和美国可都是赴欧作战,跟保家卫国扯不上边,跟匡扶正义更是两码事,如果没有点福利,那还怎么动员美国人和南部非洲人参军呢。

分区控制后果难料,到时候谁家地盘的情况好一目了然,美国大兵可以没底线,埃森豪威尔未来想在美国政坛有所建树,就得爱惜羽毛。

另一个时空的欧洲没得选,只能抱美国的大腿。

“请留在警戒线之后,如果你越线,我会采取强制手段。”少尉脸上的表情终于有了变化,从嘲讽变成期待。

“你特么在说什么!”美国大兵恼羞成怒,马上就一拳头锤过去,混战瞬间爆发。

美国人不是喜欢玩什么门罗主义么。

那就门罗的更彻底一点吧。

不同之处在于,以前美国人是主动选择门罗主义,动不动就闭关锁国,为了保护美国企业的利益,封闭美国市场。

等南部非洲发力,美国就算想回到文明社会,也会被文明社会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