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到今天,整个荆州城内外鞭炮声就没有断过。
尽管于奇正来这个世界时间不算短了,但对科举完全没关注过——反正我又没想去考。
不过看周围的人脸色,似乎是很牛鼻的存在。于是也凑兴说道:“不错不错,很好很好。”
常欢敏锐地感觉到于奇正的语气中有敷衍的意思,心里的得意之情也是少了许多。
“对了,能中几个秀才啊?”于奇正顺嘴问道。
常欢的嘴巴张得老大,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于奇正看到他这个样子也纳闷了:我也不知道你说的什么秋闱、解状、乡贡是些啥玩意。就问你一下秀才这种最低等级的,怎么成了这样子?
这是因为他完全不了解当代科举情形。
科举制度,是前朝才真正创立定型的。在此之前,都是门阀世家把控着官吏选拔。
前朝总共享国三十八年,本朝至今不到三十年,也就是说这个制度就是这几十年的事。
当朝的科举,可于奇正在后世所以为的科举,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本朝,要想科举,就必须获得相对应的通行证——“生徒”或者“乡贡”。
先说“生徒”,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生徒的。
所谓生徒,指的是中央官学的毕业生。
中央国学又指的是什么呢?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大高等学府,统称“六学”。
其中,国子学是本朝的最高学府,有点类似于后世的北大清华;
接下来是太学和四门学,就有点类似于复旦等“前十所”大学。
而律学、书学、算学,就类似于后世的“211”的级别。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校招生门槛都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想读这些学校,不是你家有钱就能读的,而是要当官。简单点说,就是门阀制度的残存。
举例说明,你老爹没个三品,就别指望呢个上国子学。想上太学或四门学,老爹至少是五品官员。
但是有一点,科举制度的目的就是打破门阀制度。如果就按照这个选仕,那和以前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也就没有任何区别了。
科举制度就是从这一点打破门阀制度的,因为它采取了一种并轨的方式,让两者兼容在一起。
所以除了生徒之外,就补充了乡贡的概念。
那么什么又叫做乡贡呢?
那就是,在全国各地设立州学和县学。这些也是国家承认的正式官办学校。只要能从州、县学毕业,也能获得“解状”,拥有科举应试的资格。
当然,能够如州学县学的,也都是家里有权有钱的。
于是朝廷就又给穷逼们了一条出路,那就是就算你家里一分钱都没有,能自学成才的这帮人。只要你能通过州县的考试,也能得到“解状”。成为“乡贡”,获得去科举的资格。
当然,这些个层级,是越往下越难的。
曌学堂的弟子中,类似那些工匠的子弟,就属于最后一种。其中也不乏一些本来就是州学县学的子弟,因这边教育质量好来学习,最后以“公立学校学位”身份去考的学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次能取得这么辉煌成绩的原因。
而为什么于奇正提到“秀才”让常欢如此失态呢?
这就要提到秀才在本朝的地位了。
所谓“科举”,其中有个关键词就是“科”。什么叫科呢?就是分门别类。
简单点说,你获得了“解状”之后,拥有了科举资格,就到了选择的时候了。
有多少选择呢?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等等等,总共有五十多种考试科目。很是那么有点后世的选专业。
而这些专业里面最难的是什么呢?秀才。
可以说,秀才这个科目,已经不是用魔鬼科目来形容了。而是用“祖坟青烟能不能冒三尺高”来判断。
为什么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