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上,再往前行十多里,便是那钱家村了!”
侯峒曾擦了擦额头的汗珠道。
乡间小道之上,道路极窄,只容得两马被并行,朱慈炤带着慰问的队伍,行在这乡间小道上,却是蜿蜒数百米。
这已经是朱慈炤跑的第十多家了,去的这些家皆是伤亡将士的家,朱慈炤说到做到,却是从众多伤亡的将士中抽了几家,前去慰问。
其他的,他分身乏术,只能命令县衙六房主事,或者军中千户、百户,代替他前去慰问。
一开始,侯峒曾、黄淳耀等文官还不认可他这般做法,认为只要派下面的人去做就好了,可是随着朱慈炤不断的慰问,消息传出去之后。
却是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先不说朱慈炤原本的将士,就说这几日参军的男丁,便比以往多了数十倍。
甚至连盐山县周围其他的州县,都有着慕名而来的百姓来参军。
比如说南面的乐陵县,西南的宁津县,北面的沧州,西面的南皮县,甚至是山东境内的海丰县,都有源源不断的百姓前来参军。
足足把侯峒曾惊得下巴都要掉了,短短几天的时间,那可是上万人呀,而且还在接着增加!
这不,作为盐山县的父母官,侯峒增却是和朱慈炤一般,骑着马出来慰问了。
至于有如此变化的原因,除了朱慈炤的身份曝光外,那便是朱慈炤善待将士的传闻了。
什么一个月可以得银子一两,获得战功,斩杀敌人,还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
什么战死沙场,无需担忧,自有朝廷帮你养家活口,每逢节日,还有地方官员上门慰问。
什么死后可入葬地方陵园,每逢清明有人祭祀,不会成为孤魂野鬼,流落在外。
等等
反正这些政策一传出去,一下子将士兵的地位提高了,将士兵的待遇提高了,在明末这个随时有可能饿死人的时代,参军,成为一名军人,变得越来越热起来。
这也使得侯峒曾再次对朱慈照万分敬佩,因为先前朱慈炤这一系列的举措,看似有些毫无道理,甚至有些过分,可真到征召兵员的时候,侯峒曾才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强军强国之道。
……
不顾高挂在天上的太阳,朱慈炤和侯峒增并骑而行,依旧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