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辅国前番作为钦差宣召江南,孔晟正是他宣召的对象。孔晟的功绩越大,他作为钦差的价值也水涨船高。而孔晟的功劳得不到承认和褒奖,无疑就埋没了他这一番江南与河南之行的辛苦。
况且,李辅国还有点私心。孔晟在朝中无人,没有根基,自己对他略加提携,孔晟就会变成他的门生。无论如何,孔晟拥有平叛战功,不管众人怎么排斥,他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当世名将。
即便皇帝这番忘记封赏,早晚有一天还是会想起来的。不管怎么说,夏邑军撑住了河南战局,又有光复洛阳汴州的大功,不封赏天下臣民也不服气啊。
李亨朗声一笑道:“诸位爱卿,除郭子仪与李光弼外,还有光复洛阳的孔晟,朕以为,也一并封赏了吧。对于为朝廷效命平叛有功的将士,朕是不吝于封赏的。”
文武群臣一片沉寂了下去。没有人附和,但也没有人反对。尽管有不少人想要反对,但还是说不出口来,因为孔晟的战功是摆在桌面上的,不封赏实在是说不过去。
皇帝正要开口下诏,却见一个身穿绯色官袍的中年胖子站出来,拜了下去,大声道:“陛下,奴婢以为不妥。”
其人白面无须,声音尖细,正是三宫巡检使兼左监门卫将军的鱼朝恩。此人虽然是太监,但同时兼具朝臣职务,所以也在议事之列。
李亨皱了皱眉,目光扫向了站在台阶下的这个胖子太监鱼朝恩,“鱼朝恩,有什么不妥?”
鱼朝恩恭谨道:“陛下,奴婢觉得,孔晟固然有功,但其年不及弱冠,朝廷已经累加封赏,不到一年时间,就从八品县令擢升至从四品的太中大夫、宋州太守,擢升太快,恐怕有损朝廷和陛下威严。”
鱼朝恩没有否认孔晟的功绩,而是找了一个“孔晟年纪太小、擢升太快”的借口,貌似有理其实根本就是混淆视听。但很多人一听正好,借着鱼朝恩的话就开始大声附和起来。
李辅国有些不高兴,在皇帝身侧躬身下去道:“陛下,孔晟文武双全,在河南战局力挽狂澜,累立战功,先后攻克数城,斩杀叛将数十人,叛军近十万。若不是他攻克洛阳,郭子仪和李光弼两路大军恐怕不会那么容易就光复长安吧?如此有功之臣,若是不加封赏,恐怕要寒了有功将士的心啊。况且,战事正酣,还需要各路大军用心剿灭叛军,若是朝廷不予封赏,奴婢担心……”
李辅国欲言又止。
他真的是太了解皇帝李亨的性格了,李亨优柔寡断,又很胆小怕事,他略加暗示,皇帝就没了主意。
李亨皱着眉头,一下子难以下决断。他望向了杜鸿渐,杜鸿渐老奸巨猾焉能当这种挡箭牌,他立即低着头装作什么都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