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众人转头看向榻上的孙丕扬,这厮已经睡熟,嘴角依稀可见口水。
“叔孝于武坚守上虞不退,知兵事,晓军机,更兼腹有韬略,于文助荆川公、展才打理通商事宜,行事颇有章法……接下来就要看文和了。”
孙铤咧嘴一饮而尽,“萧规曹随而已。”
徐渭继续道:“其二,为诸位南下,除文和接任镇海知县,登之、子直巡视宁波,查探红薯产量,此事不可轻忽。”
陈有年和陆一鹏举杯一饮而尽,前者正色道:“可代五谷,耐旱易活,亩产二十石,此为开天辟地之大事,必详加查探,以示天下。”
“此番南下,不仅为红薯,更为通商税银。”徐渭一想起方钝那老头就头疼,“也不知砺庵公交代了黄懋官什么……”
随园在京诸人,除了徐渭就是孙鑨,后者也因镇海事宜和方钝打过交道,笑道:“文长可吃了砺庵公不少亏,这次让展才上阵好了。”
“砺庵公又不下东南。”
“今日陛下明言,展才明年回京。”徐渭冷笑道:“到时候让展才去找户部麻烦!”
“展才明年要回京?”
众人尽皆大喜,七嘴八舌的问这问那。
陈有年突然插嘴道:“砺庵公前些日子倒是提过……展才已离翰林,此次巡视浙江有大功于国,可直升六部郎中。”
六部官制,尚书以下左右侍郎,再往下就是郎中,正五品,熬上几年再转他部或南京六部,就有资格直升侍郎,如若外放也是一省左右布政使、按察使副使之类的职位,不可谓不重要。
如后来的吏部尚书陆光祖就是个例子,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选浚县知县,回京历任礼部主事,礼部员外郎,一直到嘉靖三十五年才升迁为吏部验封司郎中。
其他人或在琢磨钱渊是回都察院好,还是去六部好,或在猜测钱渊有大功于国,又简在帝心,是不是有可能重回翰林院……
而徐渭冷笑着一针见血道:“只怕砺庵公是盼着展才入户部吧!”
陈有年苦笑着伸出大拇指,“虽陈某暂主管宁波清吏司,但十三清吏司向来以郎中掌总。”
徐渭挥挥手,“此事告知展才,他应有计较。”
顿了顿,徐渭再次持杯,正色道:“第三杯酒,为远在江西的杨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