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口卤泉的找到,为夔州盐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剩下的,就是人力。
从“隶籍于井者,以小舟泊飞水”的运水方式,改变为了输卤笕道运输方式。
斑驳的崖壁上,如今被打出一个个紧密相连的柱洞。
源源不绝的卤水,正是顺着这些柱洞上搭建起的输卤笕道,被引入数里之外的作坊之中,那里地势开阔,交通方便,附近还有煤。
竹笕一头连着盐井,另一头则直通作坊里的蓄卤池。
制盐卤水含盐度比海水还要低,如果直接烧制,将浪费大量燃料,
因此还是泼炉印灶法。
“灶以黄泥筑砌,一灶五锅,井水入锅不能成盐,以之浸渍于灶,咸水皆入灶泥之内,次日则掘此灶土,浸水煎熬五日,而灶掘尽。又另行作灶,浸之掘之亦如前法。”
这法子有些粗糙,还是如眉山那般,改用烧过的蜂窝煤球。
简单来说,就是当炉田被火烧到一定程度后,盐工们便不断地将制盐的卤水印入炉田,淋泼在煤球渣上。卤水蒸发水分,使炉渣变成盐土。
如今这里已经半自动化了,有移动的导水竹筒,摇动水车汲水,卤水会顺着管道提升流进导水竹筒,四人人控制皮管,就可以给八口大灶印卤,而免了挑担之劳。
之后就和陵井操作一样了。
一个灶,一天一夜可以产盐三百多斤。这个盐坊,一共八口龙灶,四十口直径逾米的大锅,一天可以产盐近三千斤。
这是可以持续千年的事业,后世八十年代,这里都还在往外出盐。
除去成本,一年三万贯收益。
不过这是苏油主持开发的,不是招募的商人,如今他是官身,因此此处产业属于朝廷。
苏油无所谓,他需要的是盐,不是钱。
夔盐外运,那是大宁监的事情,飞水井用来满足内需就可以了。
再说用仙井盐钞结算,三万贯也不算少了,足足以前两个夔州的赋税。
如今的夔州抖起来了,光商税一年就高达十多万贯。
在苏油卖力推荐奉送之下,著名文人们赞美夔州米酒的诗词陆续到来,于是夔州酒一下成为紧俏商品,酒税又捞了十多万贯。
加上苎麻数万贯,和原木叶蛮的黄金,白银,朱砂,已经是一个中上州的赋税收入。
不过这赋税夔州路得不到,因为答应了四年优惠政策的,这才过去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