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天师传下道统,分为外姓弟子和张姓子弟,以“五雷天心正法”为根本法门,又有“纯阳功”、“紫霞功”、“荡魔功”、“洗髓金经”等循序渐进功法,又有诸多符箓法门,由此立下正一盟威之道统。
只是在他的众多弟子之中,并无人能继承他的剑道衣钵,倒也不能怪这些弟子不济,而是祖天师一生破巫教、立道统、收弟子、建造大真人府、镇魔井,事务繁杂,教导弟子的时间有限,只能够将“五雷天心正法”传下,门槛更高的剑道却是来不及了。祖天师口中不言,心中颇感遗憾,当时“刑柱”已经建造完毕,祖天师看着竖立高耸的两根“刑柱”,刚好对应双剑,于是突发奇想,决意将自己剑道留在两大“刑柱”和随身的“天师雌雄剑”之中,不仅可以使得“天师雌雄剑”催动“刑柱”应敌,而且还能将剑意传承下去。祖天师也想看看,后世张家子弟之中,是否能有人能够勘破此中玄机,由此继承衣钵。而且这剑意要比什么纸上文字更为便于理解,也算是祖天师专门为后世子孙开辟出的一条捷径了。
待到祖天师将剑意融入“刑柱”和“天师雌雄剑”之后,距离飞升之期已近,再也无法继续久留人间,当时天师教正值兴盛,四处开疆拓土,俨然一方道国,众多弟子奔波在外,统领一方,竟无一人理会出祖天师的良苦用心。祖天师虽然谈不上心灰意冷,但也觉得机缘未至,若是机缘到了,不必他说,若是机缘未到,说了也是无用,于是祖天师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就此飞升离世。
祖天师为天师教第一代天师,天师职位的继承采用世袭嗣教制度,祖天师化去后,由儿子接任,称嗣天师。嗣天师化去后,又由其孙子接任,是为系天师。到了第四代孙时,天师教覆灭,张氏一族不得不放弃蜀州,重立为正一宗,回归迁居吴州上清府云锦山大真人府,子孙世传其业,一般称第几代天师,统称大天师或张天师。
嗣天师在祖天师的基础上建造镇魔台,此地成为禁地,断绝了寻常弟子来此的可能,却是与祖天师的本意相违背了,不过张家嫡系子弟仍旧可以来此,可惜这一代弟子大多为了天师教奔波在外,无人有此机缘。
天师教的实力在系天师手中达到鼎盛,系天师虽然天赋绝伦,是一位一劫地仙,但一生忙于开疆拓土,征伐天下,大半时间并不在大真人府中,更没有时间登上镇魔台,却是与这份传承失之交臂。
待到三代天师之后,镇魔台逐渐成为刑台法场,杀气冲天,就算有人可以来到镇魔台上,也不会去主动触碰杀人无数的“刑柱”。就好比普通人,谁也不会去摸一摸刽子手的鬼头刀,看看锋利不锋利,更不会有人认为刀里还藏着武功秘籍。
想来这便是祖天师的所言的机缘未到了。如此代代传承,从第一代大天师传承到了第三十代大天师的时候,这份机缘终于是到了。不过并非是应在张静修的身上,而是应在了镇魔法师张静沉的身上。张静沉被张静修关押在镇魔台上多年,整日无所事事之下,除了修炼便是与镇魔台为伴,张静沉对于镇魔台的了解之深,可以说是当世无人能出其左右,镇魔法师的名号也是名副其实。张静沉在机缘巧合之下,竟是从镇魔台的“刑柱”中感悟到了祖天师的部分剑意,只可惜他没有跻身长生境,感悟不深。如果张静修不是那么早飞升离世,或者是张静沉继承大天师之位的时候已经有长生境修为,那么李玄都再想胜过张静沉就很是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