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郫县种田(1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处理交还玉玺终究还是几年以后的事儿了,刘备也不可能现在就跟李素把条条框框都想明白,更多需要的是随机应变。

眼下该做的,还是继续“深根固本”,把根据地种田种好,蓄势待发。

关羽在一旁,听完刘备和李素的谋划,见没什么别的事儿了,就趁机向刘备请示:“大哥,既然玉玺和斩蛇剑的安排都交代清楚了,你看我何时回南郑为好?”

关羽显然是因为离开了大半年,对于蜀中的一切变化不是很了解。

刘备先跟李素对视一眼,然后对关羽笑道:“不急,二弟在外奔波征战许久,都不曾享受成都繁华,多住些时日。南郑文有子敬,武有公明,还有孝直驻守散关,寻常政务万无一失。云长就在蜀中练兵休养即可。”

关羽急道:“大哥!天下纷乱至此,岂是我辈武人享乐之时,且汉中太守之职,乃先帝所命,弟不敢长久擅离职守。”

李素在旁边劝道:“云长有所不知。这个方略,就是主公与我商议所定——让你留在蜀中,并不是闲差,而是要你这两年精炼新军、扩军备战,此事不宜在汉中实施。”

关羽一时没琢磨过来:“为何?我们既然将来要北伐讨董,不就该在靠近前线的地方练兵讲武么?”

李素折扇一挥:“蜀中情况与外地不同,运粮损耗太大。成都平原物阜民丰,自古号称天府之国,但把成都的粮食运到汉中,原先至少四去其三,如今我们稍稍整顿了嘉陵江航运,也只是把损耗降低到三去其二。要进一步降低损耗,还需要数年之功。

既然如此,我军在汉中,和平年代就该少养只吃饭不生产的脱产军人,把汉中盆地本地出产的粮食,尽量贮储起来,直到北伐时才动用。汉中的兵力,只要留下一部分军屯民,以及供法孝直、徐公明守住散关、褒斜道的少量常备军即可。

而且正因为北伐道路险远、运粮困难,所以更要走精兵路线? 如果一个精兵的练兵成本是劣兵的三倍、战力却是劣兵的两倍? 那我们也该多用精兵。因为到了北伐的时候,一个精兵只需要吃一人份的军粮? 两个劣兵虽然战力与一个精兵相同? 后勤压力却大一倍。”

关羽远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他走的时候江州都才刚拿下呢? 被李素这么一说,顿时恍然大悟。

运输困难? 那就不要把一切都运去前线? 而是时间换空间、平时换战时。

李素这是典型的“期货套利”思维,只不过这年头没期货的概念罢了。

但别说,历史上诸葛亮的北伐,也是这么想的。诸葛亮算是三国时期一等一的内政大才? 他会没想明白后勤上的时间换空间套利?

先南征孟获、平定南中? 为蜀军的山地战练兵,而且多征募南中和巴西的蛮族组建精锐的无当飞军,这都是寓练兵精兵于平时。而且平南中吃的是成都平原出产的粮食,绝对不动用汉中盆地一颗粮食,让汉中常年种田? 全部攒到最后北伐那一刻才动用。

李素刚来蜀郡的时候,还没想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亲自掌管了几个月的内政、见识了那么多东西,他也回过味儿来了? 当然要把诸葛亮用过的套路搬过来用用。

当然具体事务他还是让其他幕僚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