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确保到货时还有三十万石,所以实际上起运时发货了超过三十五万石,那五万石是供沿途水手和卫兵吃喝损耗的——
其实光是开船的人吃不了多少,全程往返两个多月也就一万多石,只占损耗的四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三,是给沿途险滩拉纤的民夫,以及连拉纤都没法通过的江段,需要码头工人装卸盘滩导致的损耗。
由此也可看出陆运和水运的损耗差距有多大。李素这些年让国渊在金沙江岷江各处险滩设置的盘滩屯田点,养着的那些百姓,就是为了这一刻存在的。
要让蜀地的物资充分支援全国战场,关键还是继续兴修水利啊。
包括李素这次发货,荀攸把起运点设置在南安县而不是成都,让所有物资装船前都先往南安集中,就是因为大渡河与岷江交汇的地方至今没法过船。
发货船队走了之后,李素就顺势跟荀攸、诸葛瑾聊起来年的种田规划。
李素站在岷江之畔的山上,看着脚下滔滔江水形成的涡流,摆出一副在地图编辑器上画圈的纵横捭阖姿态,描摹道:
“我原本计划明年就让大王北伐,可因为今年的陈仓之战意外,不得不多拖一年。十万大军不便全部归农,又无事可干,诸公以为,咱花一年时间,用上十万民夫,把这个山凿开,让沫水从此往南汇入岷江,如何?”
李素站的这座山,后世就不存在了,因为唐朝的时候被凿成了乐山大佛。
荀攸和诸葛瑾不懂水利,不知道李素说的原理,只能虚心求问:“这有什么用呢?右将军可是希望也跟都江堰一样,修一处可以容纳数千水车、工坊密集的县城?会不会劳民伤财靡费过多?”
李素微微一笑:“水车只是一方面,关键是航运之利。现在成都的货无法直入长江,就是卡在这个点。岷江一路从北往南流淌,而沫水在此处却是从南往北斜着汇入岷江。
这个交叉点是个锐角,沫水的水流要迅速由往北转向往南,就形成了严重的漩涡,船只到此都会被卷进去。
如果我们在沫水注入岷江之前,提前百丈,把沫水南岸的山凿开,形成多条引渠,让沫水提前缓缓转向,以一个平缓的钝角跟岷江融合,漩涡就不存在了。而且水流的流速也会变得非常可控。每一条引渠两岸,都能密布水车,形成纺纱缫丝、碾米锻铁的工坊,工商之利,也不亚于一个新的都江堰。”
荀攸愣了半晌,不知道说啥。
李素这个想法,施工距离看起来确实不远,也就修几百丈的河道。可问题是中间有山,海拔高度还是很可观的,要把几个小山包削出峡谷来,最高的地方怕是离开江面足有三十丈高呢(乐山大佛有71米高)
李素却挺有信心,毕竟唐朝时候也能整治岷江和大渡河航运,他为什么不行。他好歹还能试试黑火药钻孔打炮眼,把山体整片卸下来呢。试试总不亏,就算效果不大,最差也就是跟唐朝人差不多效率。
荀攸想了想:“先规划起来倒是没问题,反正等大王回了成都,大军也集结起来了,自有定夺。”
让作战部队闲着,还不如客串一年工程兵种田。
刘备应该腊月就能回到成都了。
——
PS:过渡章节……就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