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心中第一次生出害怕被弑君的明确惧意,也就是三月十一、正式任命李儒为侍中的那次朝议之后。
散朝回来,他就一整天浑浑噩噩、一晚上没睡着,头发都掉了好几十根。
当时外界也已经二十多天没下雨了,虽然还不能证明今年会有空前的大旱,但春天二十天不下雨已经算天时不正了,公卿们都在推诿塞责,说是当朝不正,故而天罚。刘协也听到点风声,愈发觉得惊惧。
思前想后,刘协倒也算读史,在内心把本朝那些先帝如何压制权臣、大将军的故事捋了一遍,发现所依靠的无非就是宦官,要不就是外戚。而且新的外戚干掉老一辈的权臣后,如果自己也做大了,一样会尾大不掉。
而现在身边的宦官都是很孱弱的,没有什么年长有职权有政治眼光执行手腕的。谁让五年前袁绍袁术兄弟疯狂屠杀过一波宦官,职位高的统统都被杀了,新上来的宦官最多也就五年的管理他人的经验,还不像灵帝朝的宦官那样带过兵。
但现在的刘协哪儿还顾得上那么多,就算是慢性毒药,只要能解渴,过了眼前这一关,那也得用了。否则李傕胜了回来还好说,要是兵败而归,听李应李儒那天暗示的威胁之意,怕不是真要把剑架在他脖子上、威胁刘备不许攻城了。
“要是皇叔真进了京,真的会像李儒说的那样,像刘濞对付景帝那样对付朕么……唉,这番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皇叔虽然仁厚,但马入夹道,不能回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皇叔自己不想,他下面的勤王众将未必不贪图富贵。”刘协心中忍不住如是暗忖。
虚岁十四的刘协,读历史书还是很认真的,这是五年来被人挟持的危机感所致,让他在学史、寻找历史依据方面非常用心,加上他聪明也确实算聪明,不然当初董卓就算想找借口立他也不好找。
胡思乱想了许久之后,刘协觉得还是只能指望外戚,然后他又想了想,自己年纪还小,身边后妃也不多,就一个伏皇后一个董贵人。
伏皇后的父亲伏完,是桓帝的女婿,尚桓帝之女刘华(汉朝时帝婿还不叫驸马,没有普遍授予驸马都尉的惯例),所以早年就加有军职,算是个杂号将军,可惜没有实际兵权。
所以,到头来还是只有指望董贵人的父亲董承。董承这人虽然也姓董,但其实原先跟董卓毫无关系,他是刘协的祖母董太后的娘家侄儿,董卓专权后非要跟董太后拉亲戚,才把董承吸纳进西凉军的,董承也挺没骨气直接投靠了西凉系。
从这个角度来说,汉献帝和他的两个后妃,都是多少有点表兄妹亲戚的。
伏皇后是他姑父的女儿,相当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董贵人是祖母娘家侄儿的女儿,相当于贾宝玉和史湘云的关系。
董承如今算是略有兵权,掌握着近万人马,分守蒲阪津和潼关。
其中潼关几个月前还是段煨的兵在守,段煨的主力被李傕抽走,才不得不让董承分兵把守。
决定了求援目标之后,刘协下一步想的就是如何跟董承取得联络了。他倒没有狂妄到送出去衣带诏,他知道以李儒李应现在对他的看守,这绝对是没可能的,而且以李傕的暴脾气,要是发现了衣带诏绝对会直接弑君的。
琢磨了两天之后,刘协另外想了个办法。
三月十四日,刘协同一天召幸了伏皇后和董贵人,此后数日沉溺女色,不问政事,也不上朝,都交给了李儒帮他处置,麻痹外臣。
胡天胡地玩了几天之后,宫内忽然爆出了一些宫闱内讧,似乎是不知道为什么,伏皇后和董贵人居然争宠起来,两个女人还互相扇对方,闹得宫廷禁卫都注意到了。
负责宫卫的李应正在烦着呢,为此觐见了刘协,大大咧咧问皇帝究竟怎么搞的,要如何处置。
刘协摆出一副醉生梦死的样子:“董嫔仗着娘家势力,居然跋扈争宠,目无皇后,也目无朕躬,该当如何处置?朕可得自专?”
李应想了想,这是突发事件,李傕也没交代他,但董承毕竟掌握着蒲阪津和潼关防务,似乎也不该刺激,就觉得皇帝多事,不如压下去。
李应便说:“陛下,值此国难之秋,还是克制为好,少拿这些宫闱小事忤怒大将。”
刘协假装被母老虎逼得很苦逼:“可是朕刚刚说要严惩她,若是放任,岂不是愈发丢脸?让朕如何面对?这样吧,可能借口让她回家省亲,逐出宫去,什么时候认错了再接回来,朕实在咽不下这口气。这样也好过打入冷宫,伤了董将军面子。”
李应本能觉得可能有阴谋,要跟李儒商量一下才能决定是否答应,但他随即也意识到一个问题,董贵人也才十四岁,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能干什么?
“此事且容准备。”李应应付了一声,就先退下,去找李儒商议。
找到李儒之后,李儒虽然也有怀疑,但也觉得董承是板上钉钉的西凉系将领,不会有问题,而且董贵人确实年纪太小了,不可能有什么坏心,无非是骄纵一点,让她省亲也没什么,还安抚了董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