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即将到来的春季攻势(两线时间线吻合)(2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因为野王城是丹水沁水的分叉口,这座城丢了,就意味着上党作为丹水流域的一个郡,失去了连接黄河流域一切其他地区的水上交通。如果有野王,上党的补给运输成本能比走壶关翻太行山便宜至少二十倍。

所以历史上上党一开始才是韩地而非赵地。上党和韩地的交通成本低于和赵地交通成本二十倍。赵不得河内而单独持有上党,是非常亏的。

汉军学秦军拿了野王,等于是让上党的十万人的运粮路途损耗,提高到相当于“走黄河水路用船给两百万人运粮”的损耗了。

那么大的损耗,按说正常情况下总该逼得袁绍下死力气猛攻夺回野王了吧?拿下一座不算坚固的小城,就能减少“相当于黄河水运给一百九十万人供粮”的损耗,怎么看都很划算,哪怕死几万人也是值得的。

可袁绍不敢,问题又绕了回去:长平之战已经给赵地军阀下了一道士气人心极为压抑的历史教训,稍微读过书的人都会产生不好的联想,联想到“进攻必败,进攻就是赵括。死守相持才是廉颇”。

人心士气如此低迷不可用,谁敢主动进攻?所以,袁绍为了维持人心,维持那个内心神秘主义的“天命”加持,也要顶着后勤压力先证明“我不是赵括,我的路子跟赵括绝对始终截然相反”。先把“天命”立住了,才能谈打仗。

用兵之道,首在攻心,下政攻城,此之谓也。

整整五十多天,袁绍就这么被耗着,指望用时间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

当然,袁绍在这五十多天里,也不是什么都没干。因为前方的部队被歼灭了好几部,他不得不趁着冬季农闲,让负责后方工作的监军、谋士加快征兵进度,强征新兵加紧训练,试图填补一部分缺口。

毕竟,如果没有在之前一连串战役中损失掉五万人的话,这个冬天,在河北战场袁绍本该是用三十万人对付刘备十五万的,开春后形势会更加有利。结果硬生生被关羽和诸葛亮压到了二十五万打十五万。

此外,说句题外话,袁绍此前虽号称四十余万战兵,但是在河北战场能投入的,也就是三十万了,被歼灭到只剩二十五万,一时也真没后备队可以抽调上来。

主要是剩下的十万人里,黄河以南与刘备接壤的司隶地区,怎么着也得至少留七八万人,这些人要驻防从雒阳到许昌的绵延战线,绝对不能再少了,否则那两个边境接壤郡也有可能出事。

跟雒阳和许昌袁军对峙的,是刘备阵营一方驻扎在南阳宛城的高顺。本来197年秋天的时候,高顺承受的压力还要大,尤其是秋末孙策刚对李素动手、导致李素把荆州军大部分主力都抽去南线了。

当时黄河以南袁绍的前线常备驻军一度是超过十万人规模的,甚至还一度袭扰了高顺防区的南阳郡鲁阳等县,一如八年前董卓驻雒阳时、派西凉军反推关东联军时的态势。

好在关羽和诸葛亮的强势战果,让袁绍军在黄河以南的强势只维持了不过半个月,然后雒阳许昌的总兵力就从十几万被抽调到只剩八万。

一度易手的河南尹与南阳交界山区隘口县城鲁阳,也在当年十一月底之前,被高顺重新收复。所以雒阳和宛城之间地区那点军事摩擦,最后等于是没打,袁绍一开始稍微往南推了几个县,很快高顺又推回来。

这一切,都注定了袁绍必须在这个冬天加快征募和训练新兵扩军的工作。

……

扩军工作一开始是交给头号谋士沮授干的。但随后有其他谋士诸如许攸田丰谏言,说注意到前方将领麹义、张辽文丑不合,之前他们有“互相见死不救”的恩怨,还有一小撮流言攻击那些将领中某些人可能通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