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接舷战勇士都如风中残烛一般,至少有两三成都没能爬上甲板,就被吹落湖水。
唯一让人庆幸的是,这样的大风天,双方的弓弩命中率都极大的降低了。箭矢的羽毛在这种天气下根本无法稳定飞行方向,也就谈不上瞄准射击,有效射程也降低了至少三四成。
但李素的部队富裕,本来就没指望瞄准射击,都是密集火力覆盖,受到的影响便不大。至于射程降低,那是对双方都公平的,双方都得贴得更近了打,对于船舷高的一方其实优势更大。
而且李素对这个细节也早有认识,所以他加大了连弩配属的比例——诸葛连弩射出的箭矢是没有尾羽的,平时全靠木杆上的刻槽导流气流来稳定飞行。
但是在这种大风天下,没有羽毛的木杆箭被风力削弱射程的影响也更低。普通弓弩射程降低三成,诸葛连弩或许也就降低一成多。以至于连弩虽然基础射程短,在这种天气下跟其他弓弩的射程差距反而缩小了。
时间,站在李素这边。
周瑜一开始集结了超过两倍的局部优势兵力,都没有把李素啃下来。
与此同时,李素的后军还在源源不断从中江河口以长蛇阵驶入太湖湖面、填补到防线正面。
李素的前军,在太史慈的率领下,即使在交战状态下,都还在往前挺近、不断扩大己方阵地活动空间,给后方驶入湖面的友军腾出位置。
偏偏周瑜还阻止不了这种事儿的发生,连堵都堵不住太史慈——七八条五牙战舰一字排开往前冲,船头还有千钧铁斧的撞角,你拿什么阻挡?
不开眼的恰好拦在正面的,统统都撞沉了。
血腥厮杀持续了一刻多钟,太湖湖面上的李素舰队规模,已经接近了其总兵力的一半——也就是不算此战新增的伤亡的话,至少够四万五千水军乘坐的战船,都已经冲到湖面上了。
周瑜渐渐力不从心,才发现自己的后军贺齐部,乃至曹军于禁部,始终在兵力投入方面不够竭尽全力,后军脱节似乎有些严重。再这样打下去,周瑜没等到李素的前后脱节,他自己竟然要前后脱节了。
“后军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投入战场那么慢?为什么让他们掉头返冲划得那么慢?他们还顺风呢!”周瑜逐渐慌了神,觉得屋漏偏逢连夜雨,怎么什么衰事儿都集中冒出来了。
……
原来,这事儿也得怪周瑜等台风、又多拖了两天交战日期,也给了对面的李素更多的准备时间。
李素一开始就料到,周瑜有等大风天的意图。
后来他故意下战书试探周瑜、看周瑜肯不肯答应“暂时后撤让出交战战场,双方来一场君子之战”。周瑜答应了之后,李素对这一点就更笃定了。
李素熟读历史,既然眼下的局面跟淝水之战时那么相似,那么即使李素不需要谢安对付苻坚那些花活儿,也能干掉周瑜。
但人哪会嫌弃自己优势太大的?有因素能利用,那就尽量、充分利用。
“周瑜治军严谨,他的部队凝聚力和士气肯定比苻坚的部队强。但他现在穷途末路风雨飘摇,内部人心思变肯定也是有的。
而且,周瑜也要面临‘部队构成为联军性质’这个弊端,于禁的部队肯定不会完全跟他一条心,不会同时舍生忘死压上。
反正他为了等台风、多拖了这几天,每天还殊死抵抗拖延我沿着中江进军的速度。我军每天能抓到数以千计的俘虏,还有那么多船沉了之后沿着中江两岸登岸徒步溃逃的敌兵。
我从军中选一些江夏郡或者豫章郡籍贯的老兵,甚至长沙郡的都行。到时候专门假称之前打散了的贺齐部士卒,或者是于禁的士兵,是战后溃逃回去归队的……
周瑜现在每天要接收那么多溃兵,怎么甄别得过来?只要混入几百人,到时候在后军试试看战时散播谣言……”
战斗开始前,李素觉得这条计策越想越靠谱,关键是失败了也没多少损失。
凡是肯诈降过去的士兵,每人发一条汉军官方统一裁缝的细棉布军服里衣,到时候仗打完了作为信物归队,还能便于纪功。
于是乎,就出现了周瑜一开始要求全军返身杀回时,于禁和贺齐行动迟缓脱节的问题了。
这还算是好的,至少于禁和贺齐的船队没有直接逃,只是因为被流言蛊惑而行动迟缓。
那些流言兵喊的话,也不光有“周都督怕是发现李素的战船台风中沉不了,怕了,觉得决战无望才让我们后退的”。
还有诸如“听说对面的赵云已经在围攻建业了,李素虚晃一枪根本没打算跟我们在太湖上决战。周都督是发现被约战偷家了所以才让我们赶紧撤、要登陆去救建业呢。”
“听说对面的甘宁,已经带了海船水师从吴县和乌程两个方向,都堵死了太湖入东海的江南运河和松江。大都督是知道我军归路被绝,才临时变卦让咱撤,先去解决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