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述的确权之外,诸葛亮还请示李素,对本地原本缺地的农民,也补发确权——外地移民至少分四十汉亩,本地人就分七十汉亩,比外地人待遇高一级。
原来完全没有产权、只是无政府状态下自行耕种的,至少补齐到七十汉亩。原本就有一些地的,那就按照50%的额外额度补差额。
这个算法乍一听听不明白,给个数字就看懂了:比如原本就有二十汉亩的产权,那就先补到七十汉亩,原来的二十汉亩折一半加到七十上,最终有田八十汉亩。
原来有六十汉亩的,补到七十之后,六十部分折半成三十,加起来就是一百汉亩。
无论原来有多少地,只要是自耕农而非雇佃户的地主,那就都可以被补齐,原先超过七十的,就一刀切再补三十。
当然要是原来就是庄园主、地主,那就没得补了,这是合理的抑制豪强。
这样一番土地确权的组合拳打下来,本地人总算是被安抚住了,河南尹与河内地区的政权过渡期也就平稳衔接。
虽然刘备手上有刀把子,李素哪怕靠来硬的也能压住本地人。但毕竟作为未来的国都,还是治理手腕和谐一点比较好。
移民矛盾被压住、暂时出现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融合之后,刘备政权在雒阳地区的民心掌握率也是急速升高。
毕竟雒阳本地人其实对于“谁代表大汉”不是很关心,天子脚下呆久了,都容易对皇权更替缺乏敬畏心。
觉得这玩意儿不神秘,谁来了都能干,有种“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的虚无主义心态。这种京油子心态,是外地人比不了的。
但是,因为李素一张一弛、文武并施的移民融合策略,初期矛盾压制住之后,很快好处就显现出来了——移民过来的人,对于刘备政权的忠诚度和认同感非常之高。
毕竟这些人都是在刘备仁政治理下生活了至少八年,还被刘备分了田,还享受了前些年益州的“工业化红利”。
甚至他们还有家人父母在成都老家、拿着刘备给的“移民父母减免税”甚至是“移民父母退休口粮津贴”。这些成都周边移民来的人,怎么可能不死忠于刘备政权。
诸葛亮还特地让本地人的分田乡村与外地移民的乡村错杂安置,一个本地人聚居为主的乡旁边,凡是垦荒设立新的乡,基本上都是外乡人。
这样的交叉处理,还让本地人很难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意见抱团起来,长久来看,便于慢慢瓦解消化他们的京油子心态。
防止持相同意见者形成“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觉得生活中遇到的都是跟自己意见相同的人,从而强化自己的错误三观。
当然,诸葛亮肯定是不知道“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这些卑劣的现代传媒诱导术语的。
但李素知道就可以了,然后诱导诸葛亮去有实无名、只做不说地解决实际问题。
用不了几个月,雒阳的人心向背就能重新回到首善之区的状态。
天下军阀,也会很快注意到,刘备对雒阳周边的治理态度,跟其他所有“来了又走了”的家伙,完全不是一个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