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富仿佛觉察到了众将的心思,笑道:“对,富贵平安,我们乡下人取名,就是图个吉利。”
李光弼心道:“察言观色,好厉害的角色。”赶忙收起轻慢之心。
孙富笑道:“汉末时,我家先祖在曹操军中效力,说起来也曾是军旅之人。
祖上怕后世子孙吃苦挨饿,传下来一门见不得光的手艺。虽然是雕虫小技,但毕竟是先祖的绝学,为了不让家学失传,我们两兄弟偶尔技痒难耐,也小试身手。
白复在信中晓以民族大义。‘救民水火就是积德行善,是无上之善举’。
每一个倒斗之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害怕遭到幽冥妖鬼的报复。一旦有了钱,都愿意积德行善,布施祈福。
白复洞察孙氏兄弟的心思,凭借此点最终打动两人,将这两位老友动员起来,欣然前往太原,辅佐唐军。
……
孙氏兄弟勘验太原城后,根据城墙四围地形,设计地道挖掘图,把城外主要道路的地下,用“中”字型通道连接起来。
数十日后,在孙氏兄弟的指挥下,太原数千军民齐上阵,在太原城四周深挖壕沟,在太原城外筑成了数道‘地下长城’。
孙氏兄弟亲自示范地道挖掘:将地道挖下一段后,再往下挖1米多深,又向前挖1米多长,再往上拉,形成“凹”字形状。
在修筑过程中,为解决地道里的通气和饮水难题,孙氏兄弟将地道的通风口与地面上的器物,如烟囱、水井、墙顶、树洞等巧妙地结合起来。
建好后的地道如蛛网,密密麻麻连接;地堡若蚁穴,层层叠叠分布。城内城外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藏人、转移,又能储藏粮草辎重,运兵、作战等……
李光弼时不时跑进地道查勘工程进度,对这两位世袭罔替的发丘、摸金传奇,钦佩不已:
建好的地道一般宽二米、高一米半、顶部压土厚二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弩箭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
地道入口隐蔽巧妙。墙壁、灶台、水井、碾盘底、树洞、野地崖旁都有伪装的地道洞口,
为使敌人不敢入洞,唐军在地道入口的下端修筑陷阱、陷阱上覆盖一块活动翻板,底部倒插着竹签、尖刀。
翻板平时用木棍支撑,可以走人。一旦燕兵进入地道,唐军就可将支撑翻板的木棍抽开,燕兵踏上翻板,就会掉入陷阱,被利刃洞穿。
两条或多条地道的连接处设有翻口——带轴的木板或石板盖。当翻口翻过一定角度后,即堵死某条地道而开通另一地道。利用翻口,可诱导燕兵进入陷阱或死胡同。一旦进入死胡同,唐军可通过两侧的箭孔狙击燕兵。
地道主巷分上下复洞。地道支线纵横交错,“棋盘路”犹如迷宫,没有唐军带领,就算燕兵杀进来,也会迷失方向。
若燕兵发现洞口,进入地道,唐军可利用地道内设置的观测孔,观察燕兵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