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膏粱竖子(1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北晋神龙十六年,南魏天平三十四年。

这一年看似太平无事,南北两朝干戈平息已有十年,并无大事可叙。

唯有开春时,河北数州有时疫传播,川蜀又偶有地震。

北晋都城洛阳入夏以来干旱少雨,偏偏南魏都城建康又因降水过多而内涝。

只是以天下之大,这种小灾小患,似乎年年在所不免。

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

然而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场即将影响天下大局的动荡即将席卷大半个神州,谁也无法料到那导火索究竟在何方。

至于那关中延安府下辖的大兴县,虽说靠近边关,却也因为数路边军在附近驻扎而带来了异样的繁华。

而我们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还没到腊月,大兴城已经下了第一场雪。

这场雪来势汹汹,铺天盖地而至,一时间田野乡间如银装素裹。

对于期盼着来年丰收的庄户人家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消息。

而这场大雪对于繁华的大兴城来说,也并没有影响商家的热情。

若论延安府下辖诸城,最为繁华者当属大兴。

而大兴最为繁华者,莫过于城南吉庆街了。

而吉庆街的醉仙楼,无疑是大兴城最有名的酒楼之一。

这一日彤云密布,朔风大起,雪花密集如碎玉般随风飘扬,地面早就积了一层厚厚的乱琼。

即使如此严寒的天气,醉仙楼的跑堂唐马儿还是得站在那屋檐之下,风雪之中吆喝着买卖。

好在醉仙楼名声在外,即使今日严寒天气,依然阻止不了老饕们的食欲和热情,一时间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只是过了午时,食客渐少,唐马儿刚想要松口气,回去解个手,却见远处迎面走来一辆二人抬的绿呢子小轿。

北晋虽说不像前朝大秦礼法严苛,对官民吏绅的衣着、出行等方面也都有着相应的规定。

普通人家可是坐不起,也不能做这二人小轿的。

唐马儿连忙跑上前去,满脸堆笑得迎接着客人。

很快绿呢子小轿便在醉仙楼前停下,轿夫掀开轿帘,一名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从轿子里走了出来。

在唐马儿眼里,来人头戴商人常戴的皮质棉衬的圆方巾,身上则是乌黑油亮的缎面马褂,足下踏着厚底的棉靴,这一看就是身家不俗的商贾。

中年人从袖子里取出一块散银,直接丢到了唐马儿的手上,然后淡淡的说道:

“给我找个火炉足点的,靠窗的位置!”

“这位爷,里面请!”唐马儿满脸堆笑,连眼角的皱纹都撑开了,他双手捏着那块散银,几乎要在上面捏出痕迹来。

那大门前用上等苏杭棉布所制的厚厚门帘被唐马儿掀开,一股截然不同于外面的热浪如同潮水般朝着中年商贾的面门扑来。

却见醉仙楼门口居然放着两尊雕琢着兽纹的火炉,那炉中碎银炭烧得极旺,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错觉。

那屋内屋外真是两个世界,那醉仙楼也是财大气粗,光是大堂里一眼望去,就起码八个火炉供暖,使得那宽阔的一楼温暖如春。

“郑兄?”

这时候一个带着不确定语气的声音忽然自侧面响起。

中年商贾微微一愣,转头看向了对方,下一刻他那铁青的面容上面洋溢出一丝好友久别重逢的笑意,“原来是子迟兄啊,久违了!”

“那客官您是打算……”唐马儿试探性的问道。

“就坐那一桌,我要和子迟兄好好叙叙旧!给我按最好的酒席给我做一桌!”

中年商贾笑呵呵的走到了窗边那名文士打扮的男子桌旁,然后拉着椅子坐下。

“好嘞!”唐马儿连忙笑呵呵的转身离去,去往厨房吩咐去了。

“郑兄多年不见,最近在哪里高就呢?看来你一身崭新的缎面褂子,想来值不少银钱吧?”被称呼子迟兄的中年文士笑眯眯的问道。

郑姓商贾也不复之前的高傲,他拿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便豪爽的笑道:

“自从多年前我负气离乡,在外面是折腾得个半死啊。结果有一次时来运转,让我当上了长安府于家的小管事,此后便一路升迁,如今已经是于府内院的三管事啦!说起来,要不是子迟兄偷偷塞给我一锭银子,恐怕我早就饿死在半路上了!”

中年文士微微挑眉,有些好奇的问道:“莫非是那个以运输军粮起家,如今涉及盐铁诸业,手眼通天,号称半个长安都是他家的于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