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上学堂(1 / 3)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清河村村学也是在村尾,距离周秀才家的宅院不远,就如隔了条胡同,人还不到学堂大门口就能听到读书声。</P></p>

顾文轩倒无打诳语,村学于他而言,很熟悉。</P></p>

这边门房也有人守着。</P></p>

此人正是之前周秀才家老仆的儿子,即是门房也是长随,其母是学堂为外村学子准备午饭的厨娘。</P></p>

进院门。</P></p>

过月亮门。</P></p>

东侧一列厢房无隔断,一通到底的一排排一列列桌椅,坐在其中摇头晃脑读书的小豆们就是蒙学班的小学生。</P></p>

对面同样长的西厢房进学班,以是否熟读背诵“四书一经”为界分成了两个小班,如今共有学生三十五人。</P></p>

待四书一经熟读背诵之后,经考核,通过了就可直接从甲二班升入相对而言人数较少的甲一班学习。</P></p>

他退学那一年就在甲二班,听说最少三五年才能进甲一班,还了得,吓倒,这也是弃学的原因之一。</P></p>

甲一班就类似备战县试、府试以及院试的复习班,着重于习举业,也就是学作时文,被称之制艺。</P></p>

制艺是科举中的大难题,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非中途弃举,不然将会一直延续到中进士登科为止。</P></p>

其实科举这条路,并不是每个人一条路走到黑,往往一个班上二三十人能有一半人坚持走下去已是了不得。</P></p>

基本上进学的路上,绝大部分学子都会卡在童生这道坎上,能中秀才的少之又少,举人更是万里挑一。</P></p>

因而一个以接收本村学子为主的甲一班,今日居然还有通过府试想坚持住闯院试中秀才的七人,着实不易。</P></p>

再将周童生算上的话,共有十六人的甲一班就占了一半童生,何况剩下八人里已有五人通过县试,只三人还没下场。</P></p>

此三人中就有年初刚升入甲一班的大江,算是最为年幼,基础却相当扎实,由此可见周秀才还是很能力的。</P></p>

正房厅堂供奉的孔圣人。</P></p>

左边是周秀才给同窗老友兼大舅子白举人准备的书房,左边是周秀才和他教出来的邻村秀才的书房。</P></p>

像他教出来的李秀才,因接连守孝三年不能参加乡试,不得离开去县学读书,就经常来这边住几天。</P></p>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