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诱惑白举人能时而来学堂指点学生,周秀才就不止将带这两家卧室的书房布置得相当清雅,还移栽了竹子。</P></p>
问题是,清河村真不适合栽种竹子。</P></p>
竹子水土不合的毁了不少,幸存下来的竹子总算茁壮成长了,可夜晚被风一刮,声音和影子都能把村子里最调皮捣蛋的半大孩子吓尿了。</P></p>
但,谁都不能说他当夫子的不用心,收着远远不到镇上学塾一半的束修,里里外外掏的还都是他自己本人腰包。</P></p>
天冷,不开窗,门口还挂了棉帘子,顾文轩并未多关注东西两侧厢房,但有参差不齐的朗读声音可见还不到夫子上课时间。</P></p>
如他所料的一般,周秀才此时就在书房。</P></p>
除了周秀才,还有周秀才的独子周童生,年过三十有三的周长安。</P></p>
见顾文轩进来躬身行礼,周童生心知父亲还有话要问,含笑回了礼,拿了教案就退出书房。</P></p>
顾文轩很快就明白周秀才从之前考校他是否熟读背诵四书一经,换成了有关四书的经义问题上了。</P></p>
要他解答抽问的经义?</P></p>
有难度。</P></p>
没什么好隐瞒的,一个个问题砸来,顾文轩如实回答,有印象不深的就按自己理解的给出答案。</P></p>
至于效果如何?</P></p>
肉眼可见他有些回答让周秀才频频点头,而有些则让周秀才微微蹙眉的就没办法了,只能继续努力。</P></p>
“能听出你这几年确实下了苦功。”周秀才暗自偷乐,“但有些还一知半解,需要好好学习才是。”</P></p>
这点,顾文轩深有同感。</P></p>
说一知半解是客气话,他投机的应试学习态度和大江那样六七年系统学习下来的不一样。</P></p>
要学的多着了。</P></p>
除了一知半解的经义,还要抓紧时间学习如何破题和制艺,更别说如何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P></p>
好在记忆还行,学习资料多,又有夫子领路,再多加把劲,应该可以的。</P></p>